藝術家 丨 周雷
新聞稿
“闌珊處——周雷作品展”將于2018年11月03日(周六)下午2:00,在杭州黃龍飯店“西湖·山水·文化——藝術長廊”小展廳開幕。
辛棄疾的詞中“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展覽取意“闌珊處”,尊于藝術家的本意,周雷通過自己的創作尋找“他”,而回望的動作不斷的提醒著我們在當下的藝術創作中應該尊重零落依稀的燈火下那一絲未曾照亮的古意。
這是瀚陽藝術中心在黃龍飯店藝術長廊舉辦的第六十期展覽。展覽將推出藝術家不同時期創作的雕塑與繪畫作品,展期至2019年1月12日結束。
序言
闌珊處
幾乎所有用木頭、陶瓷為材料的人都面臨著同樣的困擾:因為材料的物理屬性,以及這些材料背后所背負的文化符號,我們很難在藝術家與工匠,當代與傳統,藝術與技術之間找到統一的界定方式。周雷這一系列的創作,以木頭與陶為主要創作媒介,以致我們很難確定藝術家的身份與作品的身份,但幸運的是,這些所謂的對立關系,似乎在周雷這里不太被看重,因此我們可以放心的從藝術家與工匠交織間的關系開始談起。如果說藝術家是美學系統不斷歸納、總結、整理和完善下被造就的概念。那么我們從周雷的創作中發現了某種逃離的狀態,藝術家似乎更愿意回到沒有藝術家概念的時代去談作品的問題,這是他這批作品創作的興奮點,也是個人的審美趣味所在。陶瓷和木雕創作在周雷所取法的“高古”年代似乎很少有被署名的藝術家,而當時所謂的“創作”也更多是生活與信仰的必需品。回到當下看周雷的創作,藝術家這一系列的創作更像是他生活的必需品,或者是生活履歷中雕塑形態的個人記錄。
那么這批生活必需品的藝術屬性在哪?我想有兩個關鍵詞是值得討論的,第一是書寫性,周雷的創作中強調線條的質感,對每一根線條保持一種極強的書寫性,并將這種書寫感運用在作品中的非繪畫的造型之中。因此我們在周雷的作品中有兩種線條是可以被欣賞的,一種是繪畫本身的線條,它來源于對古代繪畫、原始痕跡,高古器紋飾的傳移摹寫。另一種線條則是作品的外輪廓,這種線條需要對品造型進行整體的觀看,其中的承轉起合,讓作品的造型富有一種更加生動的節奏。一實一虛的兩種線條在藝術家的作品中相得益彰,則古意使然。第二是隨形性,隨形是中國古代雕塑語言中最具魅力的地方,在周雷的創作中得到了相應的體現??梢韵胂笏囆g家在創作的時候似乎更愿意因材施雕,在尊重物的趣味前提條件下才開始放入創作者的想法,以此來創作一種應該屬于材料又應該屬于個人的作品。如何有意的保持物的天性,或無意的保留人的手感在周雷的作品中善意的“較量”。
辛棄疾的詞中“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展覽取意“闌珊處”,尊于藝術家的本意,周雷通過自己的創作尋找“他”,而回望的動作不斷的提醒著我們在當下的藝術創作中應該尊重零落依稀的燈火下那一絲未曾照亮的古意。
林書傳
展覽作品
展覽現場